手機可以做到5英寸屏幕,10英寸平板可以做到可拆卸,電腦可以擁有云技術,智能電視可以安裝Android系統,更有照相機搭上Android順風車。這儼然是一個全智能的年代,更是一個全設備跨界的風行。用戶已經不能滿足對設備傳統功能的需求,希望其兼備多個終端設備的功能,或者終極目標是,一款可隨意變形的智能移動終端。

普及"四屏"乃至“多屏” ,決勝于簡易化操控
同時,用戶的需求在被不斷開發的同時,也在不斷地不能滿足。因此,國內外的手機巨頭與PC大廠提前嗅到這股氣息,紛紛憑借各自的優勢所在,推出不同路線的“四屏戰略”,誓在下一個五年乃至十年里進行新一輪行業洗牌。
不過,這些“四屏”智能產品,確實能喚醒用戶的真實需求嗎?
各路廠商逐鹿“四屏”之戰
聯想作為全球第二大PC廠商,去年在智能手機領域發力不小,推出的樂Phone產品和獨有的“四葉草”UI,在Android陣營里實現差異化,而在CES2012上亮相的IdeaPad Yoga,可360度折疊的平板新品,加上同期發布的智能電視ideaTV K91,以及一直被倡導的“樂云”理念,聯想的“四屏一云”戰略逐漸浮出水面。

聯想在CES2012已顯露四屏戰略
同時,在韓系領域,三星作為一家被傾注舉國之力的科技企業,在鞏固原有生態鏈的同時,也已經向“四屏”出擊。掌握了硬件制造的天然優勢,三星的四屏路線更加智能,2011年末亮相的ES8000智能電視,不僅坐擁75英寸巨屏寶座,而且支持人際互動,大熱的Galaxy Tab產品,更能遠程遙控三星其他電子設備。
而韓系廠商的的高調,遮掩不了日系對四屏計劃的熱情。一個明顯的例子在于,索尼在今年3月中旬在中國新品發布會上,除了展示全新的Xperia系列新品外,更是現場演示了智能機與旗下電視產品互動的未來圖景。加上索尼VAIO系列電腦的品牌積淀,以及在今年電子大展上亮相的概念混合平板Hybrid等,背靠豐富的音樂、視頻、游戲產品,索尼的“四屏戰略”與優質多媒體資源的結合,即將摩擦出更多火花。

索尼致力于打造多屏全娛樂未來
更何況最晚于2013年發布的蘋果智能電視,屆時與iMac、iPhone、iPad將四巨頭齊聚,通過蘋果津津樂道的iCloud,以及資源豐富的iTunes,蘋果用戶在未來可以無縫獲取與共享各類電子書、音樂、圖片、電視、電影產品。統一的操作與優質的體驗,一套完整的“蘋果式”生活預示了用戶體驗的最高境界。
此外,還有一個不能忽視的狠角色便是摩托羅拉。刀鋒Droid RAZA在去年亮出之際,同期推出的Lapdock“擴展塢”,可以將手機上的操作情況在電腦屏幕上呈現出來,同時,手機還能變成一塊觸摸板,直接操作電腦屏幕上的內容。
不難想象,將來會有更多的設備廠商加入“四屏”之戰,甚至包括內容的生產者與運營商也會融入其中。不同品牌將提供各種四屏體驗,用戶在未來擁有更多選擇權。
不過有一個現實的問題,如果承載內容的終端設備包括手機、平板、電腦與電視,在下載與共享內容時的操作不盡繁瑣,換言之,不夠人性化,架高用戶的學習成本,四屏未來的普及度便會降低,以至于變成束之高閣的無用物。
歡迎智能 不等于歡迎復雜
還記得在DOS年代對電腦的操控,面對深不見底的黑屏,在熟記各種命令后,敲擊鍵盤上對應的字符,才能完成一段指令。在那個時期,“電腦”便是一件稀罕與高檔的物品,是專業人士的標配,卻與普通大眾完全隔離。
不可否則的是,科技產品的問世,最終目的是為更多的人服務,如果僅是為小眾群體而生,便失去更多價值。而隨著人機交互界面的誕生,不具計算機專業知識的一般人群同樣可以操作電腦,并享用互聯網帶來的海量信息與奇聞趣事,電腦才正式扮演了友好的科技角色。
因此,眼下各大廠商在角逐“四屏”市場之時,是否該優先考慮設備與用戶之間的友好交互。雖然蘋果產品足夠人性化,但是,iPhone、iPod、iPad必須各自通過iTunes來導入文件,與其他品牌移動設備通過藍牙來共享文件相比,顯得繁瑣許多。這是一個人盡皆知的事實,但與“四屏”簡便共享的趨勢背道而馳。

相較于蘋果在文件共享上的繁瑣操作,Android系統陣營優勢更加明顯
又比如摩托羅拉的“擴展塢”,方便了手機與電腦的直接互動,也讓用戶看到了手機在傳統功能外的其他可能。但是,正如前文提到的“將手機變成一塊觸摸板操作電腦屏幕上的內容”時,用戶如果在移動、點觸時不夠仔細,反而容易造成操作失誤。既然如此,用戶為何不直接在電腦上操作,沒必要舍近求遠。
再比如隨索尼Xepria S LT26i一同問世的Smart Tags“智控卡”,雖然是實現NFC近場通信技術的中介,而且出于人性化考慮,分出紅色卡、黑色卡、藍色卡等區別生活與工作場所使用。但是,智控卡一旦丟失,是否會給工作與生活帶來直接影響,而補辦智控卡耗費的時間、精力、財力成本,又是否值得。這些仍尚待驗證。

索尼的智控卡展示
上述舉例僅是在三屏之內的一部分操作,如果是四屏乃至多屏,操作上會否更加繁瑣,加上各個廠商的四屏操作規則不盡相同,反而給用戶造成選擇困擾。
另一方面,“四屏”的未來雖好,可是,落地并普及到一般用戶,仍須一個漫長的過程。這不僅需要各家廠商對用戶使用習慣的再教育,更需要簡便的操作,或者是傻瓜式的操作來支撐。
結語:
在“多屏”、“四屏一云”、“多屏一云”各種戰略大熱的當下,各家廠商可結合自身固有優勢多方面發展,形成差異化競爭,為用戶提供更豐富的內容。但是,如果沒有一個簡易且人性化的操作前提,如果新科技不夠“平易近人”,用戶自然會選擇放棄,以致拒絕使用。
因此,各大廠商在進行多屏競賽時,不是完備的說明書便是保證用戶體驗的良劑,最多屬于一廂情愿。只有真正“減負”多屏間的互動成本,簡化操作步驟,才是多屏體驗為大多數人服務的關鍵,更是多屏普及化的真諦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