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小米而言,當前最重要的業務無疑是小米手機,但對于一個精于軟件的創始人、一家以軟件為專長的公司,進軍硬件領域絕非是一件容易的事。盡管Android完整的產業生態鏈,讓小米在設計硬件方面并沒遇到太大挑戰,從開始研發到小米手機發布僅用了不足一年時間,但之前缺乏積淀,還是讓小米遇到了很大的挑戰。
質量問題仍需引起小米更多重視
在手機硬件領域,質量、穩定性往往會成為決定產品成敗的根本。一個軟件可以推出測試版、Beta版,通過升級來解決潛在的問題,但硬件則不能(小米甚至已經嘗試過這種模式,發售工程測試版的產品,但結果卻是各種被放大的“門”)。對于產品品質的認識,將是小米在未來需要更加重視的問題。
在對質量加以足夠重視的情況下,小米也必須盡快建立更為完善的售后服務系統。對于一家新興的廠商,像傳統品牌那樣做到覆蓋很基層行政區劃的售后體系或許很難,但小米可以在大中型城市增加服務網點的同時,借助電商物流渠道,以及更多的合作模式來擴充其售后途徑。雷軍曾表示,獲得的第二輪融資中有至少2億元將用來打造售后服務體系,希望這并非是一句空談。
小米的售后服務體系也亟待完善
當然,對于一直呈現“供不應求”局面的小米來說,似乎也應該繼續提高產能。這方面,小米或許有控制產能降低風險的考慮,但如果想要在市場占有率方面有進一步突破,更為了消費者的利益考慮(避免付了款卻無法拿到貨),小米都應該擴充代工廠生。
制定恰當的產品策略質量只是基本,后續產品的研發是否給力,產品策略是否恰當,會是小米手機能不能取得更大成功的關鍵因素。
首先,在未來的產品中,設計應當被小米手機視作成敗的關鍵因素。“沒有設計是最好的設計”這句話,除了在發布會上作為無奈的宣傳語,恐怕雷軍自己也不會當真。在Android智能手機功能上差異越來越小的情況下,外形設計會成為影響消費者的重要因素。這一點上,可喜的是根據我們獲得的信息,小米二代Mi Two將會有令人驚艷的外形——如果真是如此,無疑是自己否定了之前對一代外形的辯解,不知道在Mi Two的發布會上雷軍又會怎樣介紹呢(也許會說:好的產品就要有好的設計!
沒有設計的小米手機
其次,從戰略來看,小米應該對其產品規劃有更為清晰的路線。面向發燒友、只做高性能的高端智能手機是其一直宣稱的定位,但在商業模式上,以互聯網模式做手機的小米,其實更需要在低端市場獲得普及,這似乎是一種天然的矛盾。在2011年1999的小米性價比還傲視群雄之時,這樣的矛盾并不明顯,但現在,小米手機性價比優勢被一再蠶食,就不得不考慮如何解決這一問題了。
1999元的小米在今天看來性價比已經確實
對于小米來說,比較靠譜的做法是,在推出二代產品之后對一代產品進行大幅調價,就像蘋果一直做的那樣,但這樣的話,小米的新品研發進度還需要進一步提高。Android產品和蘋果不同,系統和硬件更新速度都更快,一款產品的周期很難維持一整年。如果小米保持一年一款產品的速率,很容易在空檔期面對競爭對手一波又一波的產品攻勢而失去競爭力。因此,還是像我們在上一篇中提到的那樣,小米應該更加專注于產品研發,而不是營銷炒作(小米和高通經常唱雙簧)。
小米的重心應該是Mi Two而不是米兔
另外,小米也應該更加理性地考慮如何在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應對挑戰,其中最大的挑戰無疑當屬“價格戰”。從當前智能手機市場來看,雙核智能手機已經在千元檔,而從產業鏈得到的信息來看,下半年雙核產品價格必然會降到千元以下,甚至可能是599、699這樣的超低價,而四核手機都可能在2000元。面對這樣的局面,缺乏品牌沉淀的小米或許會受到不小的沖擊。如何未雨綢繆地做好應對舉措、能否有真正舍棄硬件利潤的決心和能力,都是擺在小米面前的難題。
創新與突破是成功的關鍵事實上,對于意在顛覆傳統手機行業的小米來說,成功的關鍵歸根到底還是要看,它能否真正在產品和商業模式方面做到創新和突破。
從產品而言,小米手機在過去一年之所以廣受歡迎,重要的原因是小米憑借MIUI、米聊而積累了很高的人氣,而這兩項在當時至少在國內都屬于創新性的產品,從一定程度上帶來了不同的用戶體驗。而現在,Android智能手機已經表現出極為明顯的同質化現象,系統和應用軟件也面臨著很多相似產品的競爭,小米手機原本作為賣點的那些功能,如今已經變得普及。
小米需要更多創新動力
因此,持續創新對于小米而言就更為重要了。比較悲觀的情況是,小米或許應該大幅調整“鐵人三項”的結構,比如讓MIUI不需要支持那么多產品,或者狠下殺手砍掉失去競爭力的米聊,以便讓研發力量能更多的著眼于創新性的應用。
從商業模式角度來講,在雷軍引以為傲的“鐵人三項”戰略下,是不依賴硬件賺錢、依靠軟件應用和移動互聯網服務來獲取利潤。當然,這其中的前提,是硬件必須有足夠的銷量,可以支撐其軟件應用和移動互聯網服務。但從目前來看,行業格局變化的相當迅速,雷軍的如意算盤似乎打的并不那么容易。
越來越多的低價手機讓小米面臨壓力
一方面,國內傳統手機制造商、特別是幾家出貨量較高的廠商憑借量的優勢,可以更好地控制成本,相似配置的情況下已經可以做到比小米更低的價格;另一方面,越來越多互聯網領域的公司進入手機領域,如百度、騰訊、360等與手機廠商合作,而天語、盛大則更深層次涉足硬件,根本意義上來講它們的策略其實和小米是相似的,這導致這些產品的價格也同樣可以壓到成本價之下,對小米足以形成更強的壓力。在這樣的情況下,小米有必要對之前的商業模式重新進行考量。
總結:概況而言,對于小米手機而言,面對已經遇到的困境和潛在的危機,必須要更加注重產品質量和服務、制定恰當的產品戰略、并且堅持創新,這樣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進而努力取得更大的成績。
而從更廣的層面來看,小米手機所面臨的,事實上也是大多數國內智能手機廠商的危機。盡管從市場占有率來看,近兩年國內手機廠商大幅崛起,打破了過去唄國際品牌所壟斷的局面,但越來越狠的價格戰、以及一些短視廠商的攪局,使得這種繁榮下其實隱藏著很大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