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關小靈通應用無縫切換技術和實現機卡分離的的報道蜂擁而至,并且都把無縫切換技術作為提升小靈通通話質量的關鍵技術,而機卡分離的應用則被看成是小靈通的“二次革命”。誠然,對于一直以話費低廉而贏得用戶認可的小靈通,其通話質量和機號一體的模式確實很大的不足。當小靈通在資費的優勢上已經深入人心之后,通話質量的提升以及擺脫區域的限制成了各方矚目的焦點。但是,筆者請教業內人士后發現,這些報道還存在一些誤解。
機卡分離的主要優點并不是實現“漫游”
首先,機卡分離促使小靈通實現“漫游”的表述不太確切。小靈通不再是機號一體,這樣結合呼叫轉移功能,小靈通用戶如果出差到外地的話,可以通過更換當地的PIM卡而保留繼續使用小靈通手機,但是這和實現漫游還是有本質上的區別。漫游主要是指網絡層面的,用戶不用更換任何東西就可以實現異地通話,它強調的是網絡的覆蓋和互聯互通,和通信終端沒有關系。而小靈通也只能算是實現機卡分離而已。更重要的是,由于小靈通仍屬“灰色身份”,無法制定硬性的行業標準來協調運營商進行互聯互通,真正實現漫游并非易事。其次,小靈通實現機卡分離主要好處是便利性和安全性。便利性是指實施機卡分離后用戶可以隨時隨地帶機入網和換號換機,擺脫了原來需要購機、選號、燒號等一系列的煩瑣程序。另外,機卡分離使運營商可以完全擺脫原有需寫入大量號碼數據和占用大量資金購入手機的經營模式,從而使運營商更專注于小靈通無線市話業務發展的本身。安全性是指小靈通用戶的個人信息和相關資料將全部存儲在應用最先進的數據存儲和加密技術的智能卡(PIM卡)上,大大提升了小靈通的安全性,基本上杜絕了盜號的可能性。同時,手機的電話號碼本、短消息等個人數據也不會因為換機而需要重新輸入或丟失。
無縫切換技術早已應用
今年6月,中興通訊宣布推出其第一部應用同步無縫切換技術的小靈通手機,并把同步無縫切換技術(Syn chronous Seamless Switch)簡稱為3S技術。在這之后,在部分媒體有關報道中將此舉稱為是無縫切換技術的首次應用。事實上,早在2000年無縫切換技術就已被UT斯達康公司率先應用于小靈通終端的生產,而目前UT斯達康是擁有數量最多的支持無縫切換技術的小靈通產品的廠商。造成這種誤區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簡單的把3s技術當作無縫切換技術的統稱和唯一標準。無縫切換的核心技術是一致的,但由于各個廠家研發的先后和特色不同,稱謂也存在一些不同而已,比如最先掌握核心技術的UT斯達康公司稱自已的無縫切換技術為高速無縫切換技術,中興公司則稱自已的無縫切換技術為同步無縫切換技術等。二、對無縫切換技術應用發展缺乏了解。資料顯示,UT斯達康公司是最先進行無縫切換技術自主研發、最先掌握相關核心技術和最先將該技術應用于小靈通的生產的廠商。無縫切換技術可以明顯的提升小靈通的通話質量,正是意識到的這一技術的重要性,其他的廠商才逐漸加入了無縫切換技術的開發和推廣的行列中,積極推動了小靈通技術的演進。筆者了解到,在中興推出其首部支持同步無縫切換技術小靈通的同時,UT斯達康公司已經宣布規劃將其成熟的無縫切換技術應用于該公司的全系列小靈通的生產,從而突破了該技術僅被應用于高端產品的限制。
無縫切換就是通常所說的軟切換,和現在的硬切換相對應。舉例來說,在接力比賽中,運動員在交接棒時,通常都是先把接力棒遞到對方手中才撒手,而不是把接力棒拋到空中等待對方去接。現在小靈通的網絡切換就是采用“拋”的方式,當用戶移動到一個基站覆蓋區域的邊緣需要切換到另一個基站覆蓋區域時,小靈通先和當前的網絡斷開連接,然后去尋找最近的一個網絡,這就是“硬切換”,在斷開和尋找新的網絡時,就會存在通話受阻的情況。而無縫切換則是在尋找到新的網絡之后,才和當前網絡斷開連接,這就是“軟切換”,這將會大大減少切換時通話受阻的情況。
但是,一些業內人士也認為由于無縫切換技術的實現需要網絡端的支持,目前還所以還存在著一些網絡瓶頸。另外即使采用了無縫切換技術后,小靈通在高速移動過程中的通話質量目前仍然不能達到和GSM手機一樣的效果。小靈通的基站功率為500毫瓦,覆蓋半徑只有150到250米,這樣就在移動的過程中需要切換的次數較多,從而影響了通話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