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人不是做手機的或者修手機的,也不是“玩家”,用過的手機也很有限,所以僅代表個人很片面的觀點。
2.這篇東西主要為打發5.1長假無聊的時間,沒有更高或者更低的目的。
不斷看到直板機和翻蓋機的爭論,這次想好好比較一下。
由于懶,沒有附上舉例的照片也沒有畫圖說明,全靠文字表達,見諒。哈哈。
還是把手機的外觀構成分成幾個區域說吧,這幾個區域不可或缺但也可能被合并。
1.顯示區:
現在看就是屏幕了。隨著要顯示的內容不斷增加,這個區域的面積不斷擴張,而且四周要有必要的邊框。
直板機的屏幕會位于正面上方,翻蓋機會在蓋的內側,很難有什么改變。就像我們的眼睛長在身體高處一樣,哈哈。如果放在下面,那就被按鍵盤的手指遮擋住了。從人體看,和眼睛平行的就是耳朵,那聽筒就會在屏幕的上方,一定如此,除非想在通話時順便用唾液清洗一下屏幕,才會把聽筒放在屏幕對側。
屏幕的厚度在不斷減小,但遺憾的時屏幕護殼的厚度反倒難以減得太薄,尤其對于“大臉在外”得直板機來說。硬度、韌性、透光率、成本之間得矛盾往往只能通過厚度來解決,在現在得材料技術水平下。(順便說一句,如果其他部件得厚度較大,護殼和屏幕得間距可能被加大以保證外觀平整,對碰撞緩沖有利,但對光折射不利。)
而翻蓋機得護殼可以做得很薄甚至取消也不足為奇,因為開蓋碰撞跌落得幾率遠小于合上蓋的,而大多數翻蓋機也不能開蓋致180度,除非地面有一“恰當的”的尖銳物體,否則屏幕正面很難受到撞擊。
值得注意的倒是翻蓋機的屏幕接線會通過轉軸處,而且屏幕的開關其實比直板機更頻繁,有時用戶還會不自覺的反復高速折疊翻蓋,造成頻繁突然的開閉屏幕,對屏幕壽命產生惡劣的影響。而直板機的屏幕平時處于“待機”狀態,切換到“開機”狀態的電壓差小,“關機”一般采用了延時設置,相對“柔和”一些。而且,對于雙屏翻蓋機來說,兩個屏幕之間的切換也要求軟件考慮得更周到,測試更嚴謹。
2.輸入區:
現在看就是一般就是鍵盤。這個區域在觸摸屏手機上被整合進了顯示區,但大多數手機還是存在的。
這個區域在直板機上被壓迫的越來越小,甚至在某些機型上已經沒法再小了。如果作為人機工程研究,兩個橫向按鍵的“按壓有效區”的間距不應小于大拇指呈30~60度范圍內的手指肚(不是外形輪廓,而只是可能發生形變的手指肚,哈哈)橫向尺寸,就是說,在自然操作下,不應同時能按下兩個鍵。不方便操作的設計是失敗的,出現一下也會很快消聲匿跡的。
按鍵可以做成凸的,也可以做成平的(參見普通PC鍵盤、筆記本鍵盤和工業放水按鍵鍵盤),但按壓后需要一個彈性壓縮距離來確認手感,這樣不僅“舒服”也使誤動作概率下降,但同時也加大了按鍵的厚度。
而翻蓋機的按鍵面積比較充足,主要因為按鍵對側的屏幕的尺寸較大。由于面積的增加,翻蓋機的操作手感一般會好于直板機,按鍵的距離可以較大,而人的手指是需要一定的位移來確認相對位置的。但其面積也不應超過以正常握持后的拇指根部為圓心,以拇指長度為半徑的原形范圍內,否則可能就要雙手操作了。并且還要根據自然握持方式,確定常用按鍵均處于35度左右的拇指“舒適”移動的扇形內,就是只有拇指關節動,而手不用移動,這樣用起來才得心應手。但另外一些功能鍵則應布置在此扇形的邊緣,讓手機稍“費力”才夠得著,防止誤操作。
由于翻蓋機的輸入區面積有點過大,所以設計師往往費盡心思來布置,其實本人覺得整潔明快的整體式外觀比較耐看,僅供參考。
折疊機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輸入區和顯示區在攜行狀態的“分離”,以減小攜行長度,遭遇觸摸屏之后,就沒有太大的意義了。除非是給觸摸屏加個護蓋而已。由于觸摸屏手機的厚度就是直板機的厚度了,所以可能出現的蓋的厚度必須很薄,只能用單層的塑料/金屬(由于金屬受沖擊后可能產生的尖銳菱角的硬度要大于觸摸屏,所以并不宜作為護蓋使用)片。而不厚的話又難以容下“小屏幕”,所以要么取消小屏幕,要么在蓋上開個窟窿(透出部分屏幕看看時間之類)。可以這樣說,觸摸屏手機不會出現現在意義上的翻蓋機了。
3.電池區
電池作為移動通訊工具的蓄能器不可或缺。現在的技術水平決定了其體積不能太小,而且電池是有必要方便拆卸的。所以,無論電池外殼作為手機外殼的一部分還是另加外殼,此區域除了簡單的裝飾,無法再設計其他功能區,否則拆卸一次過于麻煩。
功能裝置應盡可能靠近耗能最大的部件,那就是屏幕背面了,但能量需要恰當的分配,所以其實應該靠近主板。
應該沒人想把電池放直板機的正面,那手機也太大了,哈哈。應該也沒人想把電池放翻蓋的蓋上,不僅線路要走一個來回,蓋也太厚了,頭重腳輕容易脫手。
但現在采用的背面下部恰恰是主要握持區域,工作環境不佳,尤其是長時通話時。待技術進步,電池體積縮小厚,挪到背面上部較好(但此區域又被天線、攝像頭等等霸占著-_-)。
4.接口區
數據線、藍牙、紅外線、耳機、卡槽等等,這些接口由于沒有標準化和本身技術以及傳統的原因,越來越多了。
手機的正面和背面應美觀光潔,而頂部一般又有發射端,所以只能布置在側面和底面,而這也要與主板的設計密切聯系。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電池體積的影響,電池側面是很難布置接口的,因為除非加寬很多,否則沒有必要的插入深度。
考慮到上述因素,就只能見縫插針了。
實際上,由于翻蓋機兩部分的厚度均要小于直板機(否則折疊后太厚了),接口的布置難度反比直板機大。對于一些追求超薄的機型,只好放棄一些接口或者采用非標薄接口,也屬無奈(幸虧翻蓋機的轉軸處和鍵盤底部可以做的厚些),甚至可能某個接口的尺寸將決定整體外形的厚度。
所以很多需要眾多接口支持的智能機選擇了直板的造型。
5.麥克
由于技術的進步,外露的只是一個小孔。由于任何形式的音質“修波”(就是所謂的“降噪”技術,突出人聲,削弱環境噪音)都不免影響音質,所以麥克放在下部才是正道!因為這樣才離嘴巴更近。
對于直板機而言,正面已沒了這個小孔的位置,除非應擠在鍵盤下面(又要加長整體手機外形),所以只好放在底部了。而對于占人群多數的右手持機者來說,底部左側才是理想的位置,因為右側可能距離嘴部的更近,但極可能被某些胖乎乎的小手的拇指丘擋住。
對于正發愁面積用不完的翻蓋機來說,鍵盤面的正面最下方就是最理想的位置。翻蓋機翻開后的長度更長,離嘴更近,也就造成了翻蓋機對直板機通話的音質優勢。
6.揚聲器
這里專說分離式揚聲器設計的手機。
為了音質更優美,越來越多的手機采用了分離揚聲器設計,即小揚聲器負責接聽,大揚聲器負責鈴聲和免提。這樣位于手機上部正面或側面的小揚聲器可以做的很小,而需要音量大的鈴聲時由大揚聲器負責音質更好。
對于直板機來說大揚聲器只能放在背面,而且要避開電池區,為了防止攜行時的遮蔽,放在背面上部較好。但背面的揚聲器往往還是會在平躺和裝進套里時被遮蔽的,所以用分離揚聲器的直板機要養成背面向外攜行的習慣。
翻蓋即布置起來就容易多了,轉軸處、主屏背面、鍵盤下部,都可以的。但考慮到攜行時的防止遮蔽,還是放在轉軸處或者折疊后的正面上部比較好。
對于所謂的“立體聲”揚聲器(至少要分出左右聲道來),一般會采用兩個“中號”的揚聲器,這兩個揚聲器只能是盡可能拉大左右間距(上下間距沒啥用,因為人耳朵是左右長的,哈哈)才能有“立體感”,位置在正面上部兩側最佳。
直板機布置兩個分離揚聲器太難了些,除非機器本身夠大,翻蓋機則容易多了,誰讓人家面積大的用不完呢?轉軸附近就不錯。注意手機折疊后,揚聲器也要外露就可以了。
7.攝像頭
越來越被看重的部件。
直板機的攝像頭除非能旋轉,否則只好放在背面,因為現在大多數情況是要拍別人而不是自拍或者當鏡子。而考慮到3G的可視通訊,做成旋轉鏡頭的話,只能放在頂部了,因為不能再給已經被屏幕充滿的手機增加寬度了,這樣也就加長了手機的整體長度。但本人不贊同用旋轉屏幕來解決這個問題,因為造成的可靠性的下降實在得不償失,還增加了屏幕的厚度以及手機整體的厚度。
翻蓋機處理這個問題就又簡單了,可利用的面積很充足。如果仍要考慮到可視通話,放在轉軸處做成旋轉的是個很好的選擇,放在別處難免增加了設計難度(比如放在屏幕背面,這樣就必須做成橫縱軸都能旋轉的蓋,而放在鍵盤面,則仍需要屏幕橫縱旋轉或者在背面開取景窗)。
不過,我個人認為可視通話真是很恐怖呵......
8.轉軸
江湖故老相傳,翻蓋機多了一個轉軸,可靠性就下降了不少。其實單純就根軸來說,如果結構合理,材質對路,加工精準,也沒啥問題。但問題往往出現在這幾個方面:
a.由于“手感”和“鎖定”的需要,此處需要加彈片、卡銷之類的結構,而這些結構容易磨損并逐漸失去彈性。
b.越來越多的線路經過此處,不斷彎折,不免可能造成損害
c.折疊機的主屏開閉會更頻繁(見上面第一條中的解釋)
d.翻蓋機的兩部分有效厚度實際低于直板機,元件排布和散熱可能出現問題。
e.多了一個小外屏就多了一個不可靠因素,兩屏間的切換對軟硬件都提出更高的要求。
綜上所述,從純理論分析,直板機更可靠,也適于作為觸摸屏的載體,并方便布置接口;而翻蓋機在通話和鈴聲的音質上有著先天的優勢,也更利于保護屏幕,操作也更舒適。
這里還要著重指出,可靠性不僅和設計原理有關,和具體結構設計、材料選用、加工精度等等都有著密切的關系,不同廠家不同檔次的產品很難比較的。
由于手機已經成為一種快速消費品,用到其設計壽命的情況并不多見,所以買質量信得過的廠家的喜歡的就可以了,大可不必考慮太多。
當然,你的選擇也代表了你的性格和心理,翻蓋機更“復雜”更容易“打扮”更適合“拌酷”,甚至可以更“優雅”,所以才讓國人追捧吧。可實用的直板機很討歐美人喜歡,更干練更嚴謹。(這里有一個極小范圍的統計,本公司(工程類)的技術骨干均使用直板機,而管理和營銷人員多使用翻蓋機,哈哈!)
如果觸摸屏是趨勢的話,翻蓋和直板的爭論也將不復存在,嘿嘿。
題外話:
不禁總想說說外型識別要素的設計問題。
一個品牌是應該有自己的幾個獨特的傳統的外形設計要素的,就是讓消費者不看品牌也能一眼認出的幾個造型特征,進而體會出品牌代表的內涵。這點在汽車設計上體現的非常明顯,手機業的諾基亞、索愛、西門子、三菱的部分機型等等做的都還不錯,而“國貨”的大量貼牌貼丟了自己的“臉”,很難看到有所延續的設計要素。
其實貼牌并不可怕,可怕的倒是連外形設計都無能為力!
造成消費者認知一片混亂,大多數外型只算媚俗呆板的烏合之眾(而放在人家品牌群里,很多難看的也成了“特色”,這就是區別)。如果人家是門派,咱這只算幫會了,唉!
我們最大的持續的設計要素就是根本沒有持續的設計要素,苦笑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