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時代》周刊網站2月22日報道: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出版的《美國醫學會雜志》周刊顯示,將手機放在耳旁使用的確會對大腦造成明顯影響——即使使用時間不到一小時!手機的電磁場能引起大腦活動的變化。國家衛生研究院的諾拉·沃爾科夫和她的研究小組明確發現,和手機天線離得最近的大腦區域的能量(或者說是葡萄糖)消耗率最高。此項研究發現朝著建立相關科學理論的方向邁出了。
從1973年,美國科學家馬蒂·庫珀(Marty Cooper)發明了第一部移動通訊設備至今,短短三十年的時間,手機的發展經歷了從外觀到性能的巨大改進,而今成為家喻戶曉甚至必不可少的“普及型”通信工具。就在人類暢享手機的各種“自定義”功能和體驗的時候,皮膚發熱、頭痛、眩暈、疲倦等“手機病”也隨之而來,長期輻射造成的記憶衰退、生殖系統傷害、腦部癌變等可怕事實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專家所證實。手機輻射這一與生俱來的潛在危脅告誡人們:切勿與手機過于親密接觸。
眾所周知,手機是通過發射無線電波,通過地面基站的接收中轉,從而實現語音和數據通信。這種被稱作射頻能量的電磁波在傳輸中,或多或少被人體吸收,從而對器官組織造成傷害。由于使用頻繁,手機輻射產生的危害在各種電器源中占據頭把交椅。
盡管國際上對手機輻射峰值限制嚴格,世界兩大手機輻射標準制定者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和國際非電離輻射防護委員會(ICNIRP)也對輻射標準進行了統一。手機在出廠前輻射SAR值(人體每單位公斤允許吸收的輻射量)美國為1.6瓦特/千克、歐洲2.0瓦特/千克,我國則依照歐洲標準。但長久以來,手機輻射對使用者造成的傷害不容忽視。
在理想狀態下,比如場地開闊、信號穩定、電量充足等,手機的輻射值低下而平穩。而一旦遭遇通話環境轉變,如地勢狹窄、建筑物遮擋、高速移動、電量不足以及其他電子干擾等,手機將頻繁發射強力電磁信號以獲得較好的連接。經過 測試 ,此時手機的輻射值波動巨大,并遠遠高于安全數值。同時手機接通的瞬間,無論任何環境,由于處在最大工作頻率,其輻射電波也極其強烈。
手機暗藏如此強大的輻射危害,并伴隨人們如此頻繁的使用,科學家們從手機輻射的傳播的路徑上,找到了避免輻射危害的解決辦法。由于手機輻射是能量在空中傳遞的過程,因此熱量會隨著傳播距離的增加而衰減。經科學證實,如用戶身體(一般為頭部)與手機距離為零,其輻射量可達到100%,倘若與其距離40公分,其輻射量便會衰減到99%僅為1%,從而不會對身體造成任何傷害。也就是說如果使用 耳機 接聽手機,輻射這個 隱形殺手 就會不攻自破。尤其在信號較弱、通話不穩定時,避免使大腦與手機天線位置的長時間接觸尤為重要。可見,如果人類隨時隨地使用手機耳機,養成用耳機來接打手機的使用習慣,那么輻射將不再成為橫垣在手機和大腦之間的危害源。
難于取舍的手機耳機
手機外插耳機使用的尷尬,相信我們都曾遇到過。一團雜亂如麻、疲于梳理的耳機線讓我們“明智”的早早將它們丟棄一邊,后來發現不經意間就已經“收藏”了好幾副耳機。然而聽手機音樂、看手機電視、視頻通話等3G應用都必須用到耳機。即便是藍牙耳機也躲不掉易丟失、需要分離充電的麻煩。所以大部分人不得不沿用手機直接打電話的習慣,開車時、辦公時、筆錄時、環境吵雜時、雙手忙碌時、持續通話時……受制于現有耳機的使用不便,實現隨時隨地使用耳機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于是長期積攢的閑置耳機也成為大量囤積的電子廢物,造成了資源的嚴重浪費。聯合國環境署發布的報告指出,我國現在每年產生的電子垃圾的數量為230萬噸,僅次于美國的300萬噸。而根據路透社的報道,截至2020年,中國和南亞由電腦產生的電子垃圾將比2007年增加四倍。實在沒有勇氣想象,多少年以后,藍色的地球會變成《Wall-E》里那個滿目荒蕪的垃圾場。 一方面,積累眾多的電子廢物嚴重污染土壤、河流、地下水、大氣,危及人體健康;另一方面,大量開采用于電子產品生產的礦產資源,導致地質災害不斷發生,礦山環境的破壞和礦產資源的日益短缺,進而引發資源枯竭型城市的一系列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