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影像雖然看起來比較復雜,不過歸結起來就是視覺移位。人的兩眼相隔大概為6厘米左右,這就意味著如果你看著一個物體,兩只眼睛是從左右兩個視點分別觀看的。左眼將看到物體的左側,而右眼則會看到她的中間或右側。當兩眼看到的物體在視網膜上成像時,左右兩面的印象合起來,就會得到最后的立體感覺。而這種獲得立體感的效應就是視覺位移。
而拍攝影像時,只要用兩臺攝影機模擬左右兩眼視差,分別拍攝兩條影片,然后將這兩條影片同時放映到銀幕上,放映時加入必要的技術手段,讓觀眾左眼只能看到左眼圖像,右眼只能看到右眼圖像。最后兩幅圖像經過大腦疊合后,我們就能看到具有立體縱深感的畫面。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3D影像。
目前在國際上流行的裸眼3D效果主要是有多透鏡、狹縫光柵、全息術和體塊3D顯示等四種方式,其中在手機上采用的主要有多透鏡和狹縫光柵這兩種3D技術,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1、多透鏡
這種3D顯示器在顯示屏前增加了一個多透鏡屏,用一排垂直排列的柱面透鏡控制左右圖像的射向,使右眼圖像聚焦于觀看者右眼,左眼圖像聚焦于觀看者左眼,從而讓觀看者在不同角度看到不同的影像,產生立體幻像。
目前人們已經可以把透鏡的截面做到微米級,使得條紋狀立體圖像更加精細,因此這種技術目前廣泛用于高清晰的3D數字電視、3D手機、3D大屏幕顯示等。
2、 狹縫光柵
這種立體影像顯示技術是在普通的液晶顯示器后加上一層黑色和透明垂直條紋間隔排列成的圖案層,相當于把“3D眼鏡”放在了顯示器里,不過光柵層與液晶層之間的距離以及條紋的寬度必須相當精確,才能使得背光板的光透過該光柵之后,到達左眼的光線只經過奇數行的像素,到達右眼的光線則只經過偶數行的像素。這種方法的局限是,觀看者只有在某一確定位置才能欣賞到3D影像,當然如果采用棋盤式光柵,觀看的范圍和角度也會更加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