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機,也就是我們經常見到的移動運營商定制的手機,越來越多的被我們所接受。定制機最明顯的標志就是機身會有G3、天翼或者沃這樣的LOGO,同時在一些功能上會植入運營商的服務。定制機在國外早已經成為統治地位,不過在國內,用戶還是更加傾向于從傳統的零售渠道來購買手機,對于定制機,似乎還有很遠的路要走,定制機似乎并不是很懂中國。
定制機在國內并不被廣泛認可
就手機市場來說,如果說中國是傳統零售渠道的代表,渠道分銷還占有大部分比例,那么日本就是另外一個完全相反的例子,因為在日本沒有零售手機可買,甚至定制機上連手機制造商的LOGO都沒有,而僅有運營商的標識。再來看看國際上大多數的國家,以美國為例,用戶選擇運營商的定制機能夠獲得巨大的話費補貼,手機幾乎是免費獲得,如果選擇零售非合約購機,那么價格將非常離譜,這是為何大部分手機為定制的原因。
日本的手機全部為運營商定制
不管怎么說,定制機的普及是大勢所趨,即便我們現在不喜歡國內一些定制機的套路,然而定制機依舊在逐漸的被接受和普及,像蘋果iPhone、三星GALAXY S和華為C8500這樣的手機正越來越多的被用戶所接受,只是這樣的進程顯得有些緩慢而已。并非是國內的手機用戶不喜歡定制機,只是現在的定制機不太懂用戶的心思,定制機還不太理解中國,下面就隨同筆者去數落下定制機的“罪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