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蘋果的這種研發投入相比,對手要么只是在芯片上的硬投入(例如三星擁有自主芯片Exynos系列),要么就是在系統上的軟投入(例如谷歌的Android),但其創新效率肯定比不過蘋果,這也是為何三星未來要竭力在系統上加大研發投入(例如自有操作系統Tizen),而谷歌欲打造自主芯片的主要原因。其實我們這里想說的是,正是由于被業內詬病的蘋果獨特的生態系統讓蘋果在創新效率上無人能及。
除了封閉的生態系統外,蘋果提升創新效率另外一個辦法是驅動其產業鏈的相關供應商去研發最新的技術。以已經破產的藍寶石公司為例,蘋果是借款給它用而不是投資,但是由于蘋果的巨大采購量迫使這家公司拼命去研發最新的技術,按照蘋果的要求試圖大規模投產,但是最終失敗導致公司破產,而蘋果在這個過程中并沒有承擔相應的創新風險。
由于蘋果在未來一年會花費295億美元采購與iPhone相關的芯片、屏幕、相機閃光燈等部件,這個采購的金額自然會驅動著相應供應商去創新來滿足蘋果屆時的需求。例如芯片制造商臺積電和三星目前都在投入研發更小的芯片制程技術(例如臺積電的7納米和三星的10納米),目的就是為了滿足下代,甚至下下代iPhone所需芯片的要求,而誰都清楚這些創新最終都會間接為蘋果所用,轉換成實在的營收和利潤。
最后就是蘋果獨有的創新模式。業內知道,無論是標志蘋果創新的iPhone還是iPad,當時在所屬的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產業中,蘋果都是后來者。例如在智能手機產業中,早在2007年蘋果發布iPhone之前,諾基亞和黑莓都曾推出過這種產品,而谷歌早在2003年便推出了Android操作系統的開源版本,微軟也是在iPhone問世前幾年推出了Windows Mobile移動操作系統。而在平板電腦產業中,早iPad問世十年多以前,就有許多公司發布了各式各樣的平板電腦,最典型的就是2002年微軟推出的Tablet 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