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個智能手機市場增長放緩的大環境下,國內手機市場格局在2015年發生了很大變化,其中最直接的表現之一,是“中華酷聯”這個運營商補貼時代興起的組合,在新的競爭環境下逐漸成為過去時,被更具互聯網基因的新興品牌搶鏡。
2015年,手機行業中有人淡出,也有新晉廠商大出風頭,而對于從智能機時代一路走過來的曾經的四大傳統廠商“中華酷聯”來說,將過去的一年賦予其“轉型”這個關鍵詞可能更加合適。舊組合的稱謂雖然消退,中興、華為、酷派、聯想這四個傳統廠商去年依然活躍在手機市場,產品策略相比以往有明顯改變,不約而同地向精品化、中高端市場轉型。

轉型的策略首先反映到產品上。
“2015年中興仍處于調整期,最大變化是將產品線進一步整合”,中興通訊副總裁、終端中國區總經理俞義方在今年CES媒體采訪時這樣說道。中興自2015年推出AXON天機系列之后,在高端市場的影響力得以建立,產品線由最開始的“3+1戰略”到后來形成AXON天機+Blade兩大產品戰略,并在今年12月份,在國內推出了首款Blade系列新機中興Blade A1。
反觀中興在過去一年的動作,對于“全球化”也越來越強調,尤其是深耕多年的美國市場。根據中興通訊高級副總裁、終端北美區CEO程立新給出的數據,中興在美國牢牢占據了中檔和入門級的手機市場,在200-400美元價位,中興市場份額從2013年11%增長到2015年的30%。運營商取消補貼,給中興進入400美元以上的空間提供了更大的機會。此前發布的AXON天機的目標除了中國,另一部分市場則投向美國,與蘋果、三星等品牌競爭;而在中低端,中興將Blade系列引入國內,使得海內外品牌形象更加一致。海外市場對于中興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華為在去年形勢大好,轉型的方向更多是向高端與海外繼續深入,同時補足線下渠道的短板。今年在高端市場推出Mate S與Mate 8兩款旗艦產品,15年第三季度,華為售價在2000元人民幣以上中高端智能手機發貨量占比為33%,在西歐部分發達國家,華為在400-500歐元檔位的高端智能手機市場份額甚至突破了60%。華為何剛曾作出預測,今年華為海外市場的增速可能比國內更快。

華為15年智能機出貨突破1億臺
聯想與酷派2015年在產品線調整上更為劇烈。前者因整合自家移動業務和摩托羅拉品牌,從高層領導、組織架構、產品線劃分上都有較大的變動。陳旭東接管移動業務之后,砍掉VIBE系列,留下樂檬與Moto兩個子品牌,分別定位主流與中高端,后者還兼具繼續開拓美國市場的重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