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煙彌漫三年,網絡紅包放棄雞年“一鳴驚人”。支付寶暗示“今年沒有紅包大戰”一個星期后,12月28日,騰訊集團高級執行副總裁、微信事業群總裁張小龍也明確表示,今年春節不再有微信紅包營銷活動。
在業界看來,經過多年的移動支付習慣培養,用戶教育和場景搭建已基本完成,微信與支付寶戰術方向開始分化,未來春節紅包的形式將繼續存在,但“去中心化”、“新技術普及”將成為新任務。
激戰三年
作為移動支付最激烈的戰場,春節檔是惟一的存在,這樣的現象從2014年一直持續到2016年且愈演愈烈,到2016年無論從營銷推廣還是數據成績來看,都達到頂峰。
根據微信相關數據顯示,2016年除夕微信紅包日發送總次數為23.5億次,遠高于中秋節、情人節等其他節假日及平時。猴年除夕到初五共有5.16億人使用微信紅包,總收發次數達321億次,后者數據較去年同期增長近10倍。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盡管猴年春節微信紅包參與人次高達5.16億人次,但在兩年前該數據僅為500萬人。
微信于2014年春節前夕上線的紅包功能甚至被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稱為“珍珠港襲擊”。幾乎可以肯定,微信春節紅包的亮眼成績吸引了支付寶等一眾互聯網公司的跟進,支付寶更是于2016年接棒微信拿下央視春晚的獨家合作。為全面攻下春節檔,支付寶在猴年春節前半個月就開始造勢,從1月23日開始,支付寶聯合80家品牌連續19天派發商家的優惠或現金禮包。
從微信與支付寶的各項數據來看,經過春節的集中營銷和平時對市場的教育,以紅包為載體的移動支付已在橫向縱向均得到大幅普及。除拉動社交互動外,移動支付的影響力從一二線城市滲透至三四線城市乃至更下級地區用戶。
從參與人群的年齡分布來看,使用移動支付的用戶年齡層在悄然擴大至“60后”,業界普遍認為春節、春晚實則是移動支付的練兵場,同樣是微信、支付寶的營銷重地,主動或被動加入春節檔大戰的還有百度、京東等互聯網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