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回收公司是蘋果正規授權,他們通常因為經濟利益因素集中選擇在了香港開設拍賣行來銷貨。其中B級的二手iPhone 5S的起拍價格最少為1800港幣,而這樣的價格會在每個小時內波動,并且不同的拍賣行起拍價也不同。拍賣通常以300至500臺的規模起拍,購買者提供報價,而拍賣行在下午6點后宣布贏家。
舊品完成“華麗大轉身”
中國大陸的買家將這些拍賣所得的舊iPhone帶回中國大陸,通常以走私的方式進行。等待這些舊手機的是被胡國輝形容為“華麗大轉身”的改變。
買家會將產品進一步分類,比如外觀損壞的產品,會找到匹配的外殼進行修整,而內部功能出現問題的則將進行維修。他們所用的維修零部件是來自于蘋果元器件生產廠商向外流出的殘次品,而這樣的產品一般用戶難以發覺其中的瑕疵。尤其是內部元器件,甚至連專業的工程師也需要拆機檢查才能發現。
然而,真正謀求暴利的買家還會采用造假的手段以求得更多的利潤。他們通常會選擇高仿品來進行維修,這樣可以降低整體的成本,而此時產品本身會轉變為假貨。
通常這類產品的特征是,功能上“修補”并不被重視,而外觀給外界看來是全新的。甚至在必要的時候,這些買家會購買與蘋果外觀一樣的包裝盒。在這條產業鏈上,通常6到10元就可以復制出一整套的蘋果包裝,以及相應的說明書。
經過“華麗大轉身”的機器通常會有六種不同的價位。最終價格最高的是采用原廠新品進行維修,其次是采用原廠舊品未經過維修的元器件,再次是維修過的元器件。在這個價格以下就已經含有假貨的部件,其差異在于精仿、高仿和山寨。
在業內人士看來,蘋果公司即使對其元器件管控十分嚴格,也很難砍斷這條產業鏈的環節。主要原因是,相比蘋果公司,這些買家通常規模較小,政府掃蕩之后,仍會如雨后春筍一般再度開始。
國內市場處于灰色地帶
正規的消費電子二手市場在中國并未形成規模,甚至可以忽略不計。但在灰色市場,以次充好成為二手產品回流消費市場的主要模式。不只是在深圳華強北,在國內大小電子賣場里,經常有攤位擺出“回收手機”的招牌。與從海外流入的二手產品一樣,他們通常同樣經過“改造”再度以新品被銷售。
胡國輝向記者解釋其中的貓膩時稱,商家往往以高價回收作為噱頭吸引用戶,但當用戶真正希望出手時,則以各種產品缺陷壓低回收價格;在當其銷售時,商家的價格僅比正品略低,價格差就是商家的收益,使用殘次品維修則可以進一步提升利潤空間。
對用戶而言,出售手機難以保證信息安全,而購買手機則有可能買到偽劣商品。不僅如此,一些仍在保修期內的二手產品也同樣流入這樣的渠道。“精明”的商家會采用一些非常規手段使得產品本身接近于非人為損壞,從而前往蘋果店要求更換新設備。這種模式帶來的收益更為客觀。